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2000年6月,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核准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坚持以广阔的胸襟,国际化的视角,开辟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12月,安徽首家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良”成绩;2008年,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投资举办,学校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2012年12月,批准成为安徽省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校之一;2013年3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与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正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1年9月,新桥校区首期工程落成并投入使用。
学校下辖智能信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基础部、教学督导办公室、继续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教学单位,是以经贸类、管理类为主,经、管、理工、教、文化、艺术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涵盖51个国家计划统招专业。现拥有各类在校生4000余人,教学实验室38个,实习实训基地26个,图书馆纸质、电子图书80.5万册。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为主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现有企业品牌与形象设计、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等省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励精图治,汇聚了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资深教授、骨干教师以及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的国际师资队伍,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核心骨干力量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国际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推荐模式,产教融合,开展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与世界500 强企业或知名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和就业平台,使学校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年来就业率均达到95% 以上。
自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投资举办以来,依托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继续在教育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国际化办学进程不断加快,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力图以国际化的视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品牌形象,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023年,我校继续坚持特色化办学理念,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强化就业推荐平台建设,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深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截至12月31日,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68.28%。
一、2023年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我校2023年毕业生总数为3266人,具体各专业人数分布如下:
图1:2023年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2023年我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前3个专业分别为工商企业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占毕业生总数的34.91%。
2、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在3266名毕业生中,省外生源毕业生为51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5.89%;安徽省生源毕业生为274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4.11%,由于社招学生比例的增加,导致省外生源的比例上浮,但总体仍延续了我校一直以来以省内生源为主的情况。
3、2023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校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8.28%。
二、2023年我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分析
1、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整体情况(截止2023年12月31日)
图2:2023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整体状况
2023年3266名毕业生中有1892人选择了去企事业单位工作,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93%,较去年有所下降;54人考取了本科院校,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5%,47人选择应征入伍,占毕业生总数的1.44%;180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51%,,较去年大幅提升;另外还有1036人截止到12月31日还未提供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72%。因为毕业生中社招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加大,社招毕业生或因为工作的流动性大或因为出于保护自身隐私的考虑,提供不了或不愿提供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造成2023年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较往年有所下降,但是也正因为社招毕业生比例加大,自主创业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从去年的不足0.5%一跃超过5%,可见比起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社招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
2、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
表1:各专业2023年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截止2023年12月31日,包含升学、入伍和自主创业)
专业名称 | 毕业人数 | 去向落实人数 | 去向落实率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8 | 8 | 100.00% |
旅游管理 | 1 | 1 | 100.00%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 31 | 30 | 96.77% |
广告设计与制作 | 23 | 22 | 95.65% |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 16 | 15 | 93.75%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61 | 55 | 90.16% |
音乐表演 | 55 | 49 | 89.09% |
学前教育 | 230 | 197 | 85.65% |
动漫制作技术 | 17 | 14 | 82.35% |
建筑室内设计 | 234 | 191 | 81.62% |
药品生物技术 | 43 | 35 | 81.40%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4 | 26 | 76.47% |
物流管理 | 152 | 106 | 69.74% |
市场营销 | 291 | 200 | 68.73% |
建设工程管理 | 402 | 271 | 67.41% |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 96 | 64 | 66.67% |
健康管理 | 88 | 58 | 65.9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141 | 91 | 64.54% |
电子商务 | 179 | 114 | 63.69% |
工程造价 | 211 | 130 | 61.61% |
工商企业管理 | 414 | 255 | 61.59% |
财务管理 | 206 | 123 | 59.71%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24 | 172 | 53.09% |
应用电子技术 | 4 | 2 | 50.00%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5 | 1 | 20.00% |
合计 | 3266 | 2230 | 68.28% |
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分析
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1892名毕业生中,按其就业单位的性质划分,占比如下:
表2:2023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单位性质 | 就业人数 | 就业占比 |
其他企业 | 1573 | 83.14% |
机关 | 142 | 7.51% |
其他事业单位 | 75 | 3.96% |
国有企业 | 30 | 1.59% |
农村建制村 | 24 | 1.27% |
三资企业 | 17 | 0.90% |
城镇社区 | 11 | 0.58% |
中初教育单位 | 11 | 0.58% |
医疗卫生单位 | 7 | 0.37% |
高等教育单位 | 1 | 0.05% |
部队 | 1 | 0.05% |
今年各类性质的企业仍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其中以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由于社招毕业生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往年大幅上升。
4、毕业生落实去向地区分布
我校2023届已落实毕业去向的2230名毕业生中,安徽省内的有1379人,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61.84%;其中456人在合肥市(不含四县和巢湖),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20.45 %;有851名毕业生选择在省外工作或求学,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38.16%,其中江浙沪地区639人,占在省外工作求学的毕业生的75.09%。
图3:202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地区分布
今年安徽省内仍旧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我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等形式,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通过参观、实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前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动员毕业生留皖就业,在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其次为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省市。结合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状况来看,安徽省生源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绝大部分不愿意离开安徽本省,造成了择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我校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择业方向已经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随着省内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5、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年,我校男女毕业生数分别为2855人和411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男生去向落实率为66.48%,女生去向落实率为80.78%,女生就业比例高于男生,从而反映出男女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并没有遭遇整体性别歧视的问题。
6、“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年,我校有困难群体毕业生191人,学校优先为这部分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并根据省人社厅和教育厅的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毕业生申请了求职创业补贴,同时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分类建立档案,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毕业班辅导员为联络员,建立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对有不同需求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安排专人进行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岗位推荐,截至2023年12月31日,191名困难群体毕业生中,有180人落实了去向,去向落实率94.24%,远远高于全校整体水平。
7、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根据行业分类标准和我校2023年毕业生实际就业的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如下图:
图4:2023年毕业生行业分布
今年我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从事这几个行业的毕业生占到今年毕业生就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3.40%、制造业占比10.7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10.11%、建筑业占比8.9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8.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8.3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7.66%,其他诸如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采矿业等均占比较少。由于社招毕业生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较去年大幅上升,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仍较大,这与我校的专业设置相吻合,反映出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在我校对毕业生择业引导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职业发展前景,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地引导和干预下,毕业生开始越来越注重职业与专业的相关度,能够学以致用,对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2023年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掌握2023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校照例在2023年7月对毕业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涉及10个方面的问题,共发放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11%。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做出如下分析。
1、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方面,排序依次是:大型校园双选会、网络招聘平台、校内小型招聘及宣讲会、他人介绍等其他途径和校外招聘会。可见,高质量的大型校园双选会及专业性突出的小型招聘、宣讲会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由于受疫情影响,近年兴起的各种第三方网上招聘平台也因其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而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只是在甄别求职信息的真实性方面仍须加强指导。
图5: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2、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
关于择业看重因素,在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表示最看重薪资福利待遇的占到31.61%,27.87%的毕业生表示最看重晋升空间职业发展前景,18.45%的毕业生最关注专业对口和行业内知名度,9.2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3.35%的毕业生因家庭原因选择就业岗位,还有9.43%的毕业生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受经济下行影响,就业压力增大,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性的毕业生较去年有所增加,这部分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急于靠薪酬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求职时会更多考虑薪酬的水平。但是也有小部分薪酬较高的行业追求短期回报,对专业度要求不高,也并不关心员工的技能培训及长期发展,短期内薪资水平可能比较高,但是长远看来,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提升还是工作技能的积累,都不十分理想,导致这部分毕业生转岗率较高。所以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一直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教育他们不要只看眼前的收入水平,要注重职业上升的空间,要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6: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3、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
受就业市场、毕业生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完全对口就业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也都从事着或多或少与自己专业有关联的工作。从具体专业来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这些专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
图7: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4、毕业生薪资水平
图8:毕业生薪资水平分析
我校2023届毕业生月收入水平大部分在3000-3999元之间,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5.5%,其中3000元以下的占37.47%;4000-4999元的占9.53%,5000-5999元的占1.77%,还有5.73%的毕业生月薪在6000元以上。较去年整体变化不大,高薪比例略有提升,在整个应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四、2023年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我校通过回访企业、 发送邮件、邀请企业座谈等形式向用人单位发放了关于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用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评价。
图9: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
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入职后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的24.09%,满意的占64.78%,基本满意的占5.94%,不满意的占5.19%。可见我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大多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超过九成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总体满意。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强化教学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知识传授要结合“前沿”,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希望学校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
五、2023年我校就业创业工作整体情况
(一)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策略,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重点位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技能人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作为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主要责任人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保证就业、创业工作层层落实,体制完善,机制灵活,信息有效畅通。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我校是一所文理兼招的多学科技能型高职院校,鼓励毕业生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学校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校毕业生总数3266人,去向落实率68.28%,其中本地就业占到42.22%,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继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在提升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上努力,就业率稳中有进,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
第一、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对口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技术需求嵌入教学过程。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选择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制定岗位锻炼,实现学习和企业双向人才交流,打开教学内容和岗位技术需求的隔阂,保证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
第二、立足本省,不断寻找就业合作伙伴。随着安徽经济,尤其是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有新的企业入驻合肥,我校抓住机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加强毕业生实习实训工作,不断建立新的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对口就业、优质就业。
第三、实施名企就业战略。选择行业内知名企业作为就业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招就办按照学校对就业工作部署,与各分院分别到上海、苏州、合肥、淮南等地考察意向合作单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实习、就业做好铺垫。通过实地考察,与中国电子第四十三研究所、安徽省水泥设计研究院、合肥保安集团、安徽风之星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合作关系,保证各专业毕业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打下基础。
(三)加强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我校2023届毕业生共有142人获得安徽省人社厅的求职补贴,并且已经按相关要求发放到位,为毕业生求职减轻压力。同时,我校切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定专人负责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工作,并适时为其推送招聘信息。广泛发动辅导员,及时联系未就业毕业生,一方面确定学生的就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及时为其提供有效就业信息,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多方寻求解决方案。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也不断地通过学院网站、通知、手机短信等方式为他们推送就业信息;各分院也根据各自毕业生就业情况,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我们每一位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都能有机会就业。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把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在正常教学之中嵌入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开办“创办企业培训班”,开展“哇哈哈营销大赛”,举办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就业、创业讲座,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激情,丰富学生就业、创业知识,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打下深厚基础。
(五)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共有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9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人,就业指导师2人,创业指导师1人;兼职教师中中级职称1人,创业指导师1人,人员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居多。专职教师人数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1:500的比例。
2023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安徽省的决策部署,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市场建设,改进校园招聘服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精准帮扶工作,重点关注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校内教育平台,对接行业,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持续构建“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